• 宜城发布
    宜城公安
  • 宜城发布
    宜城文旅之声
    宜城公安
    宜城文旅之声(视频号)
    法治宜城

【字体: 打印

宜城市博物馆免费开放说明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9日

一、资源概述

宜城市博物馆是宜城市属的地方历史类博物馆,承担着宜城市的文物收藏保管、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工作。1984年4月,宜城县博物馆与县文化馆分离,直到1993年宜城博物馆一直借房办公。1987年夏,宜城县博物馆开始在县区内襄沙大道中段东侧征地兴建文物陈列楼。1989年5月破土动工,1993年夏竣工。占地面积5660平方米,建筑面积840平方米。199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馆。举办了“楚国大型车马陪葬坑”和“馆藏历史文物“两个基本陈列,面向社会开放。由于老馆面积狭窄,展陈设施简陋,不能全面、真实、客观地展示宜城的历史面貌。2002年宜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市区中华大道东段南侧选址兴建新馆舍,4月底破土动工,2003年11月主体陈列大楼竣工。共占地面积9307平方米,建筑面积5538平方米。因当时资金有限,尚有馆前广场、停车场、围墙、大门等后续工程未能兴建。2009年2月,复工续建。新征土地13237平方米,修建了停车场、围墙和大门楼,2010年12月28日,宜城博物馆新馆文物陈列面向社会开馆试运行。各项工作都跃上了新的台阶,已跻身于湖北省县(市)级博物馆中一流博物馆行列。

宜城市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宜城市鄢城街道办事处中华大道东段(宜城大道9号),占地面积22544平方米,建筑面积5591平方米,其中临时文物库房面积267.8平方米,文物展出面积2767平方米,临时展厅113.6平方米,门房面积60.5平方米,现正在扩建博物馆西楼。主体楼为两层,其下有一架空层。整体建筑为现代仿古式,吸收了诸多楚文化的元素,如红色、“层台”、仿木结构、高台栏杆上镌刻楚国青铜器纹饰等,整个建筑于古朴之中释放出现代气息,实现了楚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成为宜城市区具有地标性的文化建筑。

宜城市博物馆新馆的展陈设计,经过了广泛的调研,反复的论证,缜密的思考,在吸收省内外大中小博物馆展陈方面许多好的做法的基础上,确立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根据宜城地区的历史特征,宜城市博物馆的基本展陈,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化和秦汉文化,即“楚风汉韵”将宜城地区的楚文化和秦汉文化置于整个古楚文化和国家大一统后的秦汉文化大背景下展示,以折射出楚文化和秦汉文化的形成、发展、成型的轨迹。③新馆展陈根据“宜城普通市民、中小学生、市域外游客”的观众定位,坚持把握展览的科学性和普及性、趣味性与可视性融为一体,使宜城市博物馆成为广大观众休闲、求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公共文化场所。

宜城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主题为“楚风汉韵”,共分六个单元:车辚马萧、楚都雄风、陪都岁月、大汉名城、天地精华、群星璀璨。整个展陈重点突出了宜城曾作为春秋时楚国都城,战国时楚国陪都,辞赋大家宋玉故里,汉代名城的历史地位,堪称湖北省县(市)级博物馆中一流的品牌陈列。

二、展陈、科研工作

宜城市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先后举办了“楚国大型车马陪葬坑”、“馆藏历史文物”、“楚风汉韵”“楚皇城城址展”四个基本陈列,以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香港回归祖国”和“宜城市建国五十周年成就展”等大型图片展。宜城市博物馆注重科研工作,先后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系合作进行了十多次大型考古发掘工作,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报告十多篇。其中《湖北省宜城郭家岗遗址发掘报告》获湖北省(1994-1998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塑胶泥修复古陶瓷工艺和古陶瓷修复简易方法”获首届中国古陶瓷修复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2005年,《玻璃胶修复文物做旧新方法》获湖北省艺术科研成果优秀奖;2006年《古陶瓷修复方法》获宜城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988年11月,宜城人民政府与武汉大学联合在宜城举办了首届“楚国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2002年宜城市人民政府与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联合在宜城举办了“楚国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 2011年编辑出版了《楚风汉韵》,《宜城下姜家边子遗址发掘简报》发表于《江汉考古》2014年第2期,2016年编辑出版了《红星照耀鄂豫边》,2017年出版了《湖北宜城跑马堤东周两汉墓地》。

三、文物保管、征集和保护工作

馆藏文物情况:宜城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主要通过征集、考古发掘、捐赠等途径取得。现有的文物藏品中,绝大多数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以陶瓷器、青铜器为主。共有馆藏文物总数1010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60件(套),三级文物264件(套)。

为了不断地丰富馆藏藏品,完善藏品种类,宜城市博物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物征集工作,先后征集文物659件(套),其中青铜器390件,银器53件,陶器94件,瓷器71件,玉器12件。修复陶器文物99件(套)、青铜文物535件(套)。加强文物安防消防工作,安装了数字化的安防、消防监控报警设备,对馆内外实行全天候监控。

四、机构设置和行政管理

宜城市博物馆是隶属于宜城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设有办公室、考古部、陈列部、保管部、安保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部门。有正式在编人员9人,大专以上学历5人,其中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1人,助理馆员4人。

宜城市博物馆历来十分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先后就馆内行政管理、文物安全、陈列开放、文物库房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使各项工作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这些制度囊括了宜城市博物馆的各方面工作,主要包括:

行政管理方面,先后制定了《宜城市博物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宜城市博物馆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宜城市博物馆党务公开制度》、《宜城市博物馆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制度》、《宜城市博物馆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宜城市博物馆党员干部服务承诺制度》、《宜城市博物馆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宜城市博物馆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财务方面,制定了《宜城市博物馆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宜城市博物馆财务管理制度》、《宜城市博物馆报账员制度》;

文物保管方面,制定了《宜城市博物馆库房管理制度》、《宜城市博物馆藏品账目管理制度》、《宜城市博物馆出入库房登记制度》;

对外开放方面,制定了《观众参观须知》、《宜城市博物馆讲解员工作制度》、《宜城市博物馆服装管理办法》、《宜城市博物馆环境卫生保洁制度》等;

安全保卫方面,制定了《宜城博物馆保安勤务方案》、《博物馆保安队岗位责任与管理制度》、《博物馆保安队员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博物馆保安人员岗位责任》、《博物馆巡查制度》、《库房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制度》、《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职责》、《消防控制火警处理程序》、《消防控制室火灾状况处置程序》、《消防控制室火灾状况处置程序》、《博物馆突发事件应急方案》等;

上述各项规章制度,是宜城市博物馆借鉴上级博物馆的好经验,结合本馆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力求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保障博物馆工作顺利进行,着力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由于宜城市博物馆长期坚持以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各项工作得到很好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先后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被襄阳市公安局授予“集体三等功”、被襄阳文物局授予“文物安全工作先进集体”、被宜城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最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五、基础性建设

1、楚皇城城址展示馆建设

因博物馆受到场地的限制,无法举办更多的陈列展览,为了实现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市民,我们以市博物馆为基地,以重要的文物遗址为依托,将陈列展览向乡村扩展,在宜城郑集镇开办了楚皇城城址展示馆。该展示馆,由展馆及停车场组成,总占地面积约5.2亩,总投资280多万元于2014年12月开始建设,2015年5月1日建起并免费对外开放。该展示馆以楚皇城西城墙墙体展示及楚皇城出土文物展示为主,辅以清华竹简《楚居》、楚皇城城址模拟复原沙盘、楚国部分重要历史人物画像及生平等。

2、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2016年博物馆积极与相关科技公司合作,建设博物馆三维可视化平台,以完善和提升博物馆的线上宣传形式及呈现方式。通过搭建博物馆线上体验入口,互联网用户基于电脑或者手机(支持所有Android、IOS等所有移动端系统所有版本),在博物馆的官网、微信、APP端可通过三维可视化的场景体验让用户足不出户在线漫游。

3、免费Wi-Fi、手机APP等

博物馆作为一处重要的文物旅游景区,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也成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内容之一。为此,我馆实现了馆内Wi-Fi全覆盖,为游客提供便利的网络服务。

4、展览提升

根据最新的楚文化研究成果,对基本陈列“楚风汉韵”的部分内容进行提升整改。

六、教育工作

1、讲解工作

讲解是宜城市博物馆对外宣传教育、展示博物馆形象的窗口,宜城市博物馆一直以高水准、严要求来录用以及培养讲解员队伍。目前,我馆的2名专职讲解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普通话标准,讲解服务全部免费。

2、教育项目与活动

开展 “走进博物馆”和“博物馆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由宜城市教育体育局和宜城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行文,组织全市中小学校的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举办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历史文化知识讲座。每年组织专家撰写二篇文物保护和宜城传统文化知识讲稿,由市教育体育局组织学生,请专家对全市中小学生讲两场宜城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加强我市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怀。从2016年我馆聘请对楚文化、宋玉文化、宜城历史文化有较深研究的专家、学者,撰写了《宜城名片》和《“宜城”市名由来》两个讲稿,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本土历史文化教育专题知识巡讲活动,讲座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提升了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激发了他们对楚文化的热爱,增强了他们作为宜城人的自豪感。多次与襄阳市博物馆联合,分别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及社区举办了专题展览和专题讲座。

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我馆积极与周边单位进行文明共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使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得到较好弘扬。主动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中小学校构建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定期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给他们上课,讲解我们的研究成果,让他们了解宜城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把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第二课堂”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是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科研教学实习基地、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宜城教学实习基地、北京人民联合大学教学实习基地。

通过努力,博物馆取得了一些的成绩,2010-2011年度、2012-2013年度、2014-2015年度,2016-2017年度,我馆连续四届被评为宜城市最佳文明单位。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3年11月,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12月,荣获2015年度襄阳市“平安景区”称号。2016年6月,被中共宜城市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2016年——2018年三年均荣获襄阳市“十佳‘平安景区’”称号。


【字体: 打印 收藏 关闭